微信扫一扫
“我要工作,我要挣钱,挣了钱给奶奶治病,奶奶腿不好……”
当25岁的重度智力残疾人吕玲玲(化名),有些吃力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坐在一旁的奶奶陈滨不禁潸然泪下。谁能想到,早在3年以前,这个女孩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口,甚至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而来到李沧区向日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后,她不仅学了手艺,有了工作,还在工作中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
陈滨说:“是‘向日葵’给了我孙女第二次生命,给了我孙女一个比家更温暖的‘大家庭’!”
这里是“工厂”
也是44名残疾人的“家”
上午9点钟签到,9点半准时开始工作,在一个个独立的“车间”里,有人做首饰,有人画油画,还有人做钻石贴画。吃过午饭后可以在休息室午休,可以打牌、下棋,也可以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可以说,位于李沧区沧口街道永安路上的向日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像是一座特殊的“工厂”,有44名智力残疾职工每天都在这里工作、学习、娱乐,吕玲玲就是其中之一。
不久前,青岛新闻网记者来到这里,见到了这座特殊的“工厂”。在现场记者发现,这里没有冷冰冰机械设备和嘈杂的声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类似课桌的工位和安静而温馨的工作环境。
在其中一个工位上,吕玲玲正埋着头串珠子,制作手链。看得出,她的动作并不敏捷,甚至可以说是缓慢,但每当串上一个珠子,她都会反复地端详、检查,确保珠子的数量符合要求。时不时地,她还会掰着手指头数珠子的数量,那股认真劲儿,看起来像个埋头苦读的小学生。
吕玲玲旁边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是她的奶奶陈滨,今年79岁了,一有时间就来这里陪孙女工作。说起自己的孙女,陈滨唏嘘不已。原来,25年前,吕玲玲出生时难产,出生后头部严重变形,宣告脑死亡,是老两口把孩子带回家,经过照料奇迹生还,但是落下了重度智力残疾。虽然已经25岁,但吕玲玲仅有相当于3岁小孩的智商,22岁之前,她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口。
陈滨说:“为了给孩子做康复,家里前前后后花了几十万。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我也累出了腿病。如果不是政府给了这个工作机会,真不敢想象我们能坚持多久。”
来到向日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后,吕玲玲靠着做手工,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工资,还能享受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中心多种多样的康复训练和像家一样温馨的管理模式,也让吕玲玲有机会与更多人沟通交流,有机会融入社会。
也正是来到中心工作以后,才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感人一幕。
他们的作品最远卖到意大利
“看,这是我做的,漂不漂亮?这样的钻石画我做过几十幅呢。”在中心的绘画和钻石贴画功能室,40岁的李薇(化名)指着她创作的作品,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
李薇也是一名智力残疾人,与吕玲玲一样,中心创立之初她就来这里工作了。她告诉记者,在她人生的前30年,她从来没有工作过,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才学会了做手工塑料项链。因为手不灵便,手部动作比较慢,她一天只能做两三条项链,满打满算能挣15块钱。来到中心以后,她没想到自己又学会了做钻石贴画。如今,她两周时间就能做出一幅钻石贴画,工资也是以前的好几倍。
残疾职工李薇正在展示她创作的钻石贴画作品。完成一件这样的作品,她需要两周时间。
据向日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主任燕正晖介绍,残疾人创作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很受市场欢迎,不少小首饰被销往全国各地,残疾人创作的油画和钻石贴画还曾被来自意大利的商人相中,买回去作纪念。
燕正晖说:“我们希望在培养残疾人劳动意识的同时,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进而认可自己,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很多残疾人在这里学会了画画、串珠的手艺,有了手艺,他们就有了乐观面对生活的动力。”
据了解,为提高对残疾人的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2017年,向日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在李沧区残联和沧口街道的联合指导下正式创建。成立以来,中心始终以帮助残疾人群体独立踏上社会为己任,建设了全类别功能教室,做到残疾人生活、康复、工作、文体娱全覆盖;同时中心配备了康复治疗师、社工、心理咨询师、技能指导师等多名细分工作人员,为残疾职工的工作、生活、康复等提供全方位指导,为残疾人职工融入社会铺平道路。
辅助性就业助残疾人自食其力
在向日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像吕玲玲、李薇一样的残疾人还有四十多名,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中心在区残联和沧口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为残疾人们制定了不同的工作项目,帮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李延康是沧口街道办事处专职干事,负责街道的残疾人工作,他见证了向日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的从无到有。因为经常在中心开展工作,这里的残疾人对李延康非常熟悉,大家都称呼他“康哥”。在李延康看来,这并没有不礼貌的意思,反而是一个亲切的称谓。“他们叫我康哥,说明他们认可我们的工作”。
李延康告诉记者,向日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也把他们从孤独的状态里解放出来,给了他们自食其力的信心。“很多残疾人刚来的时候并不适应工作,因为他们以前在家里很少劳动,我们就手把手地教,一对一地进行心理辅导,看着他们慢慢地敞开心扉、爱上工作,我们这些工作人员都非常高兴,甚至感动。”
然而,最让李延康感动的,是不久前他收到的一封感谢信,这封信来自一个刚刚进入中心工作几个月的孩子。“那个孩子19岁,也是智力残疾,他来中心工作的第二个月,有一天下班的时候,他递给我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几百字。大体意思是,在这里工作他很开心,他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妈妈买了新衣服,当他把衣服给妈妈的时候,他从来没见过妈妈笑得那么灿烂过。”
看似简单的一封信,却是对向日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最有力的赞许!
其实,每位残疾人都渴望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减轻家庭负担,像李沧区向日葵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这样的辅助性就业机构,正是开辟了一条关爱残疾人的新路子,让特殊群体在得到社会关爱的同时,又拥有一个稳定的就业机会,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属于他们的新生活。
内容来源:青岛新闻网
记者:孙志文
责任编辑: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