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老胶南村名的来历⋯⋯(恁是哪庄的?)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区自媒体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老胶南村名的来历⋯⋯(恁是哪庄的?)

转载 王芳2019/12/12 08:35:0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黄岛印象 11213 阅读 0 评论 6 点赞



还记得村子前面那条小河吗?

还记得村里有条狗叫小黄吗?

还记得村口那棵大树吗?

还记得去村里的路吗?

还记得有一个故乡叫村庄吗?

还记得村里那口吃水井在什么位置吗?

……

------------------常回村里看看-----------------

泊里镇

尧头村(已搬迁)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10.3公里处,一个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丁、徐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且地处陆地向海突出的尽头,故名窑头,解放后演变为尧头。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窑头庄。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黄家庄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4公里。据传,明永乐年间,丁氏祖先从江苏海州迁至大村镇,而后从大村镇分支迁此。当时由于杂草从生,满目荒凉,故名草场。清末,改为现名。除丁姓外,尚有李姓、张姓、杜姓、王姓、厉姓、董姓、管姓、高姓、朱姓、封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棋子湾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10公里处。据传,明朝洪武六年,董姓几户人家由尧头迁至此地,因此地有湾,湾内有石块分布,状似棋子,故名棋子湾。村民大都为董姓,另有李、王、丁、崔姓等居民。

石岭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4公里。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氏、丁氏、徐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迁至董家口,后迁此。因村前有龟样巨石,得此名,现大部石头已经被开采。

西红石、东红石

据记载,陈家贡湾西岸,地处丘陵。明初陈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大块红色石头,且石头被阳光照射时会发出红色光芒面得名。该村较大,故名大红石头村。清初,分成三个村。以陈、刘两姓为主。

口上

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7.2公里处。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张两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处海口北侧,故名口上。有王、张、高三姓,王姓占比例最多。

沐官岛

位于黄海前沿,是一个孤岛,与尧头隔海相望,距离泊里驻地15公里处,居泊里的最南端,离陆地最近处有2.5公里。相传,当年的秦始皇经过此岛,侍从在此斋沐,故名沐官岛。岛上有吴姓和李姓两大家族。

三合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2.2公里。据传,明初张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1946年因遭水灾分成三个村。1947年又合成一村,故名三合村。除张姓居民外,尚有吴姓、丁姓、安姓、魏姓、刘姓、肖姓、侯姓等居民在此村居住。

常河店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4公里处。据《海曲许氏支谱》记载,清嘉庆年间,许氏十三世迁到此地立村,因村西有河常年流水,村中有许多店房,故名常河店,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亦称常河店。以耿姓为主,尚有李姓、许姓、高姓、毛姓、陈姓、徐姓、杨姓、王姓、丁姓、安姓、邢姓、杜姓、崔姓、马姓、周姓等居民。

麦墩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据记载,明朝初年,由郭、陈两姓祖先在此建立村落,日后闫、魏、许、王、杜、盛等诸姓先人相继迁来,使村庄初具规模。因村东北有一突兀土墩,遇雨水冲刷流淌黑色淤积物,以此为标志取村名为墨墩。后逐渐演化为麦墩

肖家贡村

位于泊里镇西南8公里。据传,明永乐年间,设营于该村东岭,称为肖家寨,此村固得名为肖家贡。现村民祖上大部分是从江苏海洲迁来。

营上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6.5公里。据传,明初(1155年)李氏先祖定居此地。因当时村后边驻有军队,且设有营部,而该村居营部上部,由此得名。除李姓居民外,尚有董姓、宋姓、张姓、姜姓、陈姓等居民。

尹家圈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7公里。据传,明初尹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该村后倚子良山,前抱大海、西为丘陵,周围环绕,故人好称椅子圈,后更名为尹家圈。除安、王、董、徐四大姓氏外、还有李、陈、丁、尹等14姓氏居民。村中有古树银杏一棵。

河东村、河西村、河南村、河北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清道光抄本《程氏谱书》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相传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海曲许氏支谱》载: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来,娶程氏为妻,程氏将村宅送许氏一半,故又称许半街,后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或泊儿,清中期设集,称泊里集,后因居住户多,分成泊里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蟠龙庵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4.8公里处。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叔侄2人,由江苏海州荡芦村三槐堂迁此立村,因此地山岭盘旋曲折,形如蟠龙,又因有庵,故名。该村东边有条小河,长年流水,河西边绿竹茂盛,在竹林西侧,有一棵古银杏,约计有600余年的树龄。该村除王姓居民外,尚有苗姓、朱姓、荐姓、周姓等少数居民。

撒牛沟村

位于泊里镇南8公里。原名南官庄(旧址在现村的西北约800米处),相传历史上曾有林大公和林二公两户林姓人家,家境富有,养有九十九头牛,撒在现村西水草丰茂的大沟放养而得名。该村得名其实与本村地形有关,该村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有大小沟堑10余条,其中主要大沟长约1公里,宽有10余米,水源丰富,常年绿水不断直泻大海。

甲滩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西13公里处。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末徐清逐由大场村迁此。相传此村位于白马河入海口侧滩上,原为盐田、因受河水冲洗,出盐渐少,人称为假滩,后演变为甲滩。一九七0年改为东方红,一九八0年又恢复为原名。除李、王、任姓外,尚有许、潘姓等少数居民。

海岱庄村

位于泊里镇最西端。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第四十九支丁纯后人丁野鹤由今天大村镇迁此立村,因东临大海有岱王庙,故名海岱庄村。祖人丁野鹤著《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野鹤诗钞》《陆舫诗草》《天史》《西湖扇传奇》《非非梦传奇》《出劫纪略》等流传于世。村内除丁姓外,尚有任姓、程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琅琊镇

刘北村

位于琅琊镇驻地夏河城西1.3公里。据传,明洪武年间刘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中河道呈字形,故名之水村。清末分为三个村,按着落位置称刘家河南、刘家河北、刘家庵子。民国间刘家河南、刘家河北合称刘家村。该村位于北部,故称刘北。居民以刘姓居多,杂姓很少。

北皂户村

位于琅琊镇驻地夏河城东南1.5公里处。据传,明末王姓从附近大灶户(今琅琊镇大皂户村)迁此立村。因设灶熬盐,并耕种灶地,且位于陈家灶户北,村庄小,故称北小灶户。除王姓居民外,还有孟姓、毕姓、季姓等少数居民。

甸王家村

位于琅琊镇驻地夏河城西1.9公里处。据传,秦始皇徙民三万户到琅琊山作琅琊台时,王姓迁此立村。因坐落琅琊古城(今胶南市琅琊镇驻地夏河城)郊外(古时郊外称甸),故名甸王家村。除王姓居民外还有刘姓、张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东港头村

位于琅琊台度假区北侧,为琅琊台度假区管委驻地。据传,明末王、陈、解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河入海,又靠近海崖头,故名港头。清乾隆年间近处又立一港头(村),以该村较大,改称大港头。民国间又因位于另一港头之东,改称东港头。清乾隆版《诸城县志·山川》载,此地为龙湾口。明代设巡检司。

夏河城北、前、西、东村

位于琅琊镇人民政府驻地。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今夏河城曾为越国国都,名琅琊。秦为琅琊郡治,隋为丰泉县治(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复为琅琊县)。《史记》载,琅琊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山东通志·疆域·古迹四》载:琅琊县故城在县(诸城)东南一百三十里,汉置县,为徐州琅琊郡治,今为夏河城。《灵山卫志》载,明洪武年间,此地设千户所,名夏河所。《诸城县志·古迹考》载:夏河城自明为兵寨,在龙湾社,洪武年间灵山卫百户管成包以砖石,周三里余,计一百五步,门四……灵山卫量拨官军居之。相传,因城西有河,唯夏季水大,故取名夏河城。夏河城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

砚台地村

位于琅琊镇驻地夏河城西1.4公里处。据传,清初葛姓从附近松山子(今胶南市张家楼镇松山子村)迁此立村。因此处有一地方地状似砚台,故名砚台地。多数为葛姓居民,也有少数刘姓居民。


滨海街道(大珠山)

小井村

位于胶南市区南3公里处。据传,明初,黄、李、逄、高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村西有土丘如台,又有凤凰落此之说,故取名凤凰台。明末与瓦屋、小南地连在一起,因改称三联村。清初,因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传说,引起居民们掘地挖宝,遂得泉,泉水旺盛,饮之味甜,于是砌石成井,又因户少村小,故改名小井。以李姓、逄姓、高姓为主,另外还有杨姓、殷姓、孙姓、张姓、刘姓、徐姓等少数居民。

石甲村

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3公里处。据传,明洪武年间孙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以养牛为业,取名大牛村,清初因岭前多石且有峡谷,改名石峡;清道光年间设集,又称石峡集或称石峡庄,民国时因谐音化为石甲。除孙姓居民外,尚有杨姓、姜姓、王姓、张姓、马姓、魏姓、朱姓、高姓、刘姓、陈姓等少数居民。

瓦屋村

位于大珠山镇东北1公里处。据传,明初宋姓、蒋姓、傅姓等从小云南迁至于此,以烧瓦为生,故名瓦屋村。除宋姓、蒋姓、傅姓居民外,尚有金姓、陈姓、孟姓、高姓等居民。

前、后小口子

位于镇驻地南8.7公里处。明永乐年间,毕、田等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址南濒海口,村小,故名小口子。清初,住户增多,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除毕、田姓外,尚有李姓、赵姓、高姓、逄姓、杨姓、王姓等居民。

宅科村

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10公里处。据传,唐末宋初,夏姓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岭,建室于坑坎之处,故名夏家宅科,明末,高姓九世,从现今胶州三里河迁来,人口兴旺,改村为宅科,居民除高姓、张姓外,尚有胡姓、程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高峪村

位于大珠山镇驻地东南6.9公里处。据传,明初徐志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大珠山麓,地势高,有山谷,故名高峪庄。民国时因设集,称高峪庄集,解放后称高峪。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及宣统年间称高峪庄,民国时称高峪庄集。除徐姓外,有郭姓、王姓、高姓、马姓、张姓、于姓、罗姓、孙姓、刘姓、田姓、盛姓近40余姓居民居住。

东古镇营村

位于大珠山镇驻地4公里处。据《增修胶志》记载,金太定二十九年(1190年称梁乡镇),明洪武年间,在此建立海防设施,称古镇,亦称古镇口,清道光年间,因此地有兵营,改称古镇营,民国时称前营庄,解放后称东古镇营村。除徐姓居民外,尚有毕姓、王姓、刘姓、逄姓等少数居民。

铁山街道

张仓村

位于胶南市城郊西北部。张仓一名由来已久,据《金史·地理》载,胶西镇三:张仓、梁乡、陈村。据民国版《增修胶志》载:张仓镇铜记重金库称三两七钱,方建初尺二寸,连纽高二寸五分,面铸篆文八字,曰:张仓镇商酒盐场记;背凿正书二行曰:正隆元年五月(公元1156年)秘府监造。按张仓,胶西县三镇之一,场则榷场,掌其地酒、盐税务,而总其榷於商,故。有此记也。同书《辞官》载,此地金设督监,又同书《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张仓集。

前吉林村

位于铁山镇驻地北3.9公里。据传,清道光二年(1822年)李姓由诸城迁此立村。因村东棘林茂密,取村名棘林。因村后有一棘林(村),故改称前棘林,后雅化为前吉林。除李姓外,尚有王姓、刘姓等。

墨城安村

位于镇驻地西南方向5公里处。据传,清乾隆年间李氏先祖李松、李梅兄弟由孟家庄迁于本村。因山上有尼姑庵,名墨婵庵,村以庵得名。后因谐音,演变为墨城安。全部属李姓,无其它姓氏。

丙村

位于铁山镇驻地北0.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年间,隋氏、张氏、卢氏、马氏四家先祖由云南迁至此择地而居。因居住地附近有一条河,沿河道去向分布了三个村庄,以甲、乙、丙区分,丙村因此得名。随后,宋氏、刘氏、王氏、李氏纷至沓来。

金猪坑村

位于铁山镇、隐珠镇与珠山街道办事处交界。据传,清乾隆年间李姓从附近李家店子迁此立村。因坐落岭上,取名店子上庄,后传说有一石匠在石坑里挖出一头金猪,故改称金猪坑。

祠堂村

该村曾叫万星村。据传,祠堂村曾经出过一名御史,为人非常正直有才,死后皇帝准予金兴玉葬殡于该村后。

灵山卫街道

柏果树村

位于灵山卫镇驻地西南4公里。据传,清康熙年间孙姓从今胶州市宾贤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柏果树村因以得名。据民间版《增修胶志·疆域》载:道光年间称白果树,宣统年间称白果树庄,民国是称白果树,今称柏果树。村中谭姓、李姓、孙姓为村中大姓,占村人口总数的70%,此外还有葛、高等姓。

积米崖村

据传,清初金姓十世祖金大章从灵山卫东街迁此开店,遂在此立村。因濒临海湾,可停泊船只,故名灵口,又因此地有山崖,港湾是泥底,亦名净泥崖。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宣统年间称即墨崖,1942年演变为积米崖。

隐珠街道

大卢家疃村

是隐珠镇驻地村。据传,明初卢姓从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迁此立村。因地势平坦,且靠水边,故名卢家汀。明中期,改称卢家疃,又因附近尚有一卢家疃,以该村较大,改称大卢家疃。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代称大卢家疃,民国时称大卢疃。以卢姓为主,其他姓氏很少。

卜落林村

位于隐珠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据传,明崇祯年间,程、宋、郭三姓从灵山卫迁此立村。因此地菠萝(柞树)林茂密,故名菠萝林。书写中演变为卜落林。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自清道光至民国时称不落林。除宋姓、程姓、张姓三大姓外,尚有冯姓、郭姓、付姓等少数居民。

小报屋村

位于隐珠镇北部6公里处。据传,清中期王、高两姓分别从胶州艾山与近处王家河岩迁来,在豹窝山下立村。因村小,取名小豹窝。解放后因字义不好,改称小报屋。

豆金河村

处于胶南新老城区结合部。据传,清初冯姓由邻村广城迁此守墓立村,因此处有河,曾产金沙,故名豆金河。冯姓占多数以上,另有李姓、焦姓、张姓、薛姓等少数居民。

老珠海街道

石人泊村

位于办事处西南10公里、铁撅山东南侧。据传,明末刘姓从莱州府(今莱州市)迁来立村,因此地有一巨石,形状如人(该石在六十年代末被毁),且有水泊,故名石人泊。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年至宣流年间称石人坡,民国时称石人泊。除刘姓居民外,尚有张姓、唐姓、黄姓、王姓、彭姓等12姓居民。

烟台东村

位于胶南市区中心。据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先人张培业等从本市大哨头(村)迁居于此,繁衍生息,逐成村落。因村庄座落在明朝设置的狼烟台东侧,故名烟台东,古迹尚存。

小溧水村

位于办事处西12公里处。传说洪武二年因云南吴巧县槐树庄村遭洪水淹而迁至本地。当时本地前面、后面有两条河,加上前河南面有自然扇形的两条雨天洪水直泻的长沟,因此水总是源源不断,再加上本地区域较小、人少而人又离不开水,故名为小溧水。

大哨头村

地处城郊,位于海滨工业园中部。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祖先张直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清初,因此处是最西头的一个哨点,且比邻村大,故又改称为大哨头。除张姓外,尚有程姓、高姓、宗姓、薛姓、杨姓、王姓、韩姓、刘姓、任姓等少数居民。

芏子口村

位于胶南市区西7.4公里处。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李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山口,并生有一种茳芏草,故名芏子口(芏:当地方音读zhun )。除李姓居民外,尚有邓姓、张姓、冷姓、赵姓、薛姓、徐姓、王姓等少数居民。

挪庄村

坐落于办事处西南4公里处。据传,明末薛姓从附近埠头(村)迁此立村,因在埠头(村)前面,故名前埠头。清末,埠头遭受水灾,住户挪至此处,遂改名挪庄。现居住有薛姓、王姓、崔姓、于姓、徐姓、肖姓、董姓、杨姓、万姓、张姓等姓居民。

老珠山街道

燮里村

位于胶南市区,珠山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9公里处。据传,明初,郭姓从小云南迁此立村,因地处河边(现风河)一块斜型地里故名斜里。后因遭受水灾,村庄移至今址,并以斜里的谐音演化为燮里。除郭姓外尚有赵、刘、薛、张、李、殷、唐等姓居民。

汕上村

位于珠山街道办事处驻地以西6公里处。据传,明末清初,王氏先祖兄弟七人来胶南,四世祖王世祥迁居汕上。汕上原名小北庄,后因三面环山,东方向海,渴求有水,故改名为汕上村。

红石崖街道

南茔村

位于红石崖街道办事处南,距驻地3公里,居住着隋、张、解等5个姓氏。明永乐18年(公元1420年),隋姓从山西迁来看坟立村,因解姓坟墓在村南,故称南茔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一直延用至今。

大场镇

雹泉庙村

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2.1公里处。据传,明末,泊里红石村的陈辉和塔山店子村的刘玉迁此立村,因村里有一雹泉庙,故名雹泉庙村。在庙门口处有两棵四人合围的植物活化石”——银杏树,传说,当年乾隆私访到此,曾亲笔题匾歇马亭。村里除陈、刘两姓居民外,还有张、李、郭、程等少数居民。

西老窝村

位于大场镇驻地西3.5公里处。据传,清朝康熙年间,徐昌从今大场村迁此,因当地全是竹园、树林,树上的乌鸦很多,故名老鸹窝村,后因在前老窝西侧,改名为西老窝村。90%以上为徐姓,还有少数安、陈、丁、刘、王、李姓居民。

坊上村

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0.5公里处。据传,清初,该村及附近不少土地都是诸城下门前李姓大财主所有,李家曾在此设帐坊[]管理佃户及收取地租,把周围韩、闫、张、潘、石、程的佃户都迁来居住,逐渐形成村落,因李家在此设帐坊[],故村名为坊上。

六汪镇

劝礼村

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4.7公里。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显真、刘显辉兄弟二人从贵州甜水井迁来立村,因环村皆山,故名圈里。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记载,清朝道光及宣统年间,称圈里,民国时称圈里庄,解放后雅化为劝礼。除刘姓居民外,尚有张姓、周姓、赵姓、单姓、杨姓、李姓等少数居民。

石牛卧村

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北2.6公里处。据传,明万历八年(1580年),王森由今珠山办事处汕上村迁来立村,因有一废窑,地势低洼,顾名舍窑洼。民国间,嫌原名音义不好,以附近大石形如卧牛,改名石牛卧。有王、杨、张、李、马、唐、刘、陈、赵、栾姓居民。

丰美庄村

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正东3公里处。据传,明末钱姓由山西迁来立村,因有凤凰落此处之说,故取名丰美村,亦称丰美庄。清朝乾隆年间钱姓犯法,满门抄斩,改称钱家空,后因谐音演变为前家空。1988年因村名不祥更名为丰美庄。有于姓、王姓、马姓、邵姓、李姓、申姓、管姓等姓氏居民。

芹口村

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东南1.5公里。据本村庙碑记载,明初张、李、孙、刘、陈五姓迁来立村,因村内河道弯弯曲曲,取名河曲庄。清嘉庆年间,村民擒获朝廷通缉的一大贼寇,胶州官府为表纪念,赐村名擒寇,后演变为芹口。

不过涧村

位于六汪镇驻地西5.1公里处。村内有一棵近500年树龄的国槐,树干直径达2米,树身中央有一空洞,可容纳2名儿童在里面玩耍。据传,明崇祯三年(1630年),武、管、张三姓从今胶河乡前立柱村迁来,在山涧旁立村,屯垦荒地,取名丰兴屯(又名西屯)。民国时屯废,因涧中野鸽群栖,改名鹁鸽涧,又因道路难行,音转为不过涧。民国时称鹁鸽涧。

张家楼镇

秋七园村

位于张家楼镇驻地以南0.5公里处。据传,明初崔、逄两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崔姓多,取名崔家庄。清道光年间,分成两个村,称东、西崔家庄。又因此地多臭齐树(枳树),亦称臭齐园。日伪时期两村连在一起,统称臭齐园。解放后,雅化为秋七园。以崔姓为主,此外还有逄姓、张姓等。

成家村

位于镇驻地以北2.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内有河,水浑浊,故名黄河庄。后河道改至村外,以此地遍生黄蒿,改称黄蒿庄。民国初曾改称黄家庄,后以吉祥字改为成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更名为成家村。有王姓、张姓、陈姓等居民。

海青镇

甲旺墩村

位于海青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古墓葬八座,相传为王侯葬地,又因有烟墩,故名八王墩。民国时演变为甲旺墩。除宋姓迁至东北外,尚有赵、王、徐、李、陈、张、詹、于、姜、任、曲13姓氏。

玛琥沟村

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2.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祖先由江苏海州移民至此。因此地盛产玛瑙、琥珀,故名玛琥沟。徐姓、鲁姓为村中大姓,另有李姓、冷姓等少数村民。

藏南镇

莱旺村

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据《孟氏族谱》记载,明隆庆年间孟氏六十代孟承柱率子孟宏尧等,从今大村镇大尧(原名孟家窑)迁此立村,因早有一沫姓居此,又因有水汪,故名沫汪。清初,雅化为茉旺。除孟氏居民外,尚有张姓、程姓、王姓、赵姓、丁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七亩地村

位于藏南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据传,明初徐、陈、丁等姓从江苏海洲迁此立村,因此处地处零散,最大一块约七亩,故取村名七亩地

马栏村

位于镇驻地东3.6公里处。据传,清初张姓从今泊里镇崖家疃子迁此立村,因守卫海防的马兵常在此圈栏牧马,故名马栏。除张姓居民外,尚有徐姓、李、于、夏、尚、王、陈姓等少数居民。

贺吉沟村

位于藏南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据传,明初程氏从江苏海洲迁此立村,因地有河水沟,夏季水急,故名河急沟。民国间用字改称河吉沟1957年又改称贺吉沟。除程姓居民外,尚有陈姓、李姓、阎姓、王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理务关镇

团结村

位于理务关镇驻地北6公里处。据传,明初张、戈两姓从江苏海州荡芦村迁至今村址东1公里处立村,取名张戈庄。因1971年兴建吉利河水库,部分居民与原兰上村部分居民迁此立村,以嘉言取名团结。除徐姓居民外,尚有闫姓、周姓、吴姓、宋姓、王姓、曲姓、刘姓、张姓、崔姓、李姓、袁姓、赵姓、杨姓、曹姓、丁姓、初姓等居民。

花根山村

位于理务关镇驻地东南4.9公里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有赵姓由江苏海洲搬迁到此立村。因山前有毛庵祠,寺内月季枝叶茂盛,传说花根在山底,故名花根山(村)。除赵姓外,还有李姓、王姓、马姓、刘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大亮马村

位于理务关镇驻地西南2.2公里处。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江苏海洲王家庄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庄。据传,因有一匹白色神马,从马耳山去藏马山,路经此地亮相,故取名亮马(村),为与附近另有一亮马(村)区别,改名叫大亮马。尚有15姓氏,刘姓、马姓、王姓、丁姓、孙姓、李姓的较多。


来源:胶南人 

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本条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系我们处理。

声明:凡非黄岛印象平台原创文章,相关材料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本期编辑:阿谦;本期校正:莫愁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在看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谢谢您的支持!您的鼓励就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针对本文您有什么观点和意见,请在文章底部留言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