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工会防暑降温讲堂,助你清凉一“夏”!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区总工会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工会防暑降温讲堂,助你清凉一“夏”!

转载 徐玉梅2022/07/25 08:49:3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青岛西海岸新区总工会 作者:青岛西海岸新区总工会 62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高温的概念

日最高温度35℃(含)以上为高温日,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为高温热浪。

根据气候和环境特点,分为3个每日极端最高气温等级:

1.高温:气温≥ 35℃,连续3天以上或2天并1天38℃为高温过程,连续8天为强高温过程。

2.危害性高温:气温≥38℃,连续3天为强危害性高温过程。

3.强危害性高温:气温≥40℃。


什么叫高温作业?

劳动者从事露天岗位工作以及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作业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不含33℃)的,统称高温作业。


高温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环境温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人体能适应的最佳环境温度在20℃至28℃之间,当天气温度升高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如不能调节,最终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在高温环境下作业,体温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皮肤温度也可迅速升高。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为维持正常体温,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增强散热的作用:

1.在高温环境中,体表血管反射性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增高,通过辐射和对流使皮肤的散热增加。

2.汗腺增加汗液分泌功能,通过汗液蒸发使人体散热增加。人体出汗量不仅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且受劳动强度、环境湿度、环境风速因素的影响。

在常温下,正常人每天进出的水量约为2升至2.5升。在炎热季节,正常人每天出汗量为1升,而在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排汗量会大大增加,每天平均出汗量达3升至8升。由于汗的主要成分为水,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所以大量出汗对人体的水盐代谢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代谢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水分丧失达到体重的5%至8%,而未能及时得到补充时,就可能出现无力、口渴、尿少、脉搏增快、体温升高、水盐平衡失调等症状,使工作效率降低。由于大量出汗,血液浓缩,加上劳动的需要,肌肉的血流量也增加,这些因素都可使心跳过速,而每搏心输出量减少,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也有所改变,从而加重肾脏负担,高温也会造成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抗体形成受到抑制,抗病能力下降。

在高温条件下劳动时,会引起消化道贫血,可能出现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液、肠液等)分泌减少,胃肠消化机能相应的减退,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胃肠疾病。在高温和热辐射作用下,大脑皮层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加,使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功能受抑制,因而,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 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均降低,极易发生工伤事故。


高温直接引发的疾病:

中暑和精神性神经障碍。

何为中暑?

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

中暑症状:先兆中暑,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轻度中暑,除上述病症外,体温38℃以上,胸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重度中暑(又称热射病),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症状,病死率可达80%以上。

精神性障碍又名热疲劳

是指高温环境对情绪、工作能力、技术技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哪些人容易中暑?

主要是两类人群:一类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作业的人群,如市政建设人员、运动员、参训官兵、消防员、户外运动爱好者等。表现为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突感全身不适, 如极度疲劳、持续头痛、运动不协调、行为不当、判断力受损、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晕厥等,可伴有大量出汗或无汗,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这类人群往往青壮年较多,基础疾病较少,缺乏对中暑的警惕性。

另一类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年老、年幼、体弱和有慢性疾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的患者。这类人群体温调节能力差,自理能力欠佳,如行动不便、交流困难的老人、不能清楚表达症状的幼儿,缺少照顾的残疾人等。一般为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被发现,1至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等,体温升高达40℃至42℃,严重者可伴有大小便失禁、心力衰竭、肾衰竭等表现。


哪些环境因素容易引起中暑?

室外因素:主要是高温暴晒、潮湿闷热的自然环境。

室内因素:如高温、高湿度作业车间,闷热、通风不佳的公共场所和居家环境。


工作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因工作性质,很多人难免要在炎热的天气里工作、活动、外出。为减少中暑,建议大家注意以下要点:

1

劳逸结合

在高温、高湿环境里连续工作不要超过1小时,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间歇休息,不要低估中暑的危害,尽量不要逞强拼命劳作。

2

劳动保护

科学穿戴必要的遮阳防晒衣帽,避免日光直接暴晒皮肤。在炎热天气里,出行要带防晒用具,备些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胶囊)等,适当饮用菊花、 金银花代茶饮,绿豆汤等补充水分。

哪里凉快找哪里。休息时尽量寻找清凉环境,有利于体力恢复。

3

及时补充水分盐分

间歇规律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饮水,以富含电解质的水为佳。及时就餐,避免饥饿状态下长时间劳作。

4

发现早期轻度中暑症状,及时干预

如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劳作一段时间,出现了头晕眼花、疲劳乏力、脸色潮红、恶心呕吐等早期中暑症状,应及时休息、清凉、饮水,或送医诊治,短时间内多可恢复。

5

识别危险症状、及时就医

热射病常见的、现场容易识别的重症症状主要有: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持续劳作后,出现持续高烧、肌肉酸痛、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四肢湿冷等,此时应紧急就医,并适当采取现场急救措施。

6

警惕“冷中暑

从空调屋突然进入大“蒸笼”,体温调节失灵,容易“中暑”。如果已经有轻微的“冷中暑”症状了一定要多补充水,转移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大概5至6分钟,基本能自行缓解。夏季人体最舒适的体感温度是23℃至27℃左右,一般空调设置为26℃较适宜。

出门之前要先开窗通风,尽量让室内外温差相对缩小,让人体适应一会再出门就可以很好的预防“冷中暑”。同时提醒大家从炎热户外回到室内,空调温度也不宜太低。此外,要正确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在疫情防控中因不科学佩戴呼吸防护用品导致中暑发生。


出现特殊情况,如何避免更大伤害?

即使您不是医务人员,也可以照此操作,及时为中暑者施救,为生命争夺宝贵的时间。

中暑后的急救:

1.迅速将中暑患者移至凉快通风处,脱去或解松衣服,使患者平卧休息,如走廊、树荫下。

2.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喝含盐清凉饮料或含食盐0.1%至0.3%的凉开水或绿豆汤,或服用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等解暑。

3.如有条件,腋窝下测量体温,每10分钟一次。

4.积极降温。快速、有效、持续降温对于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降温的方法可因地制宜、 灵活选择,多种方法联合。如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如凉水喷淋皮肤,配合扇风散热,所用水温15℃至20℃左右为宜,避免水温过低引起血管过度收缩。也可采用浸泡法,将患者颈部以下浸泡于大型容器(水缸、浴缸、泳池)内,水温20℃至26℃为宜,注意保护呼吸道,避免溺水。或者用布包裹的冰袋置于头颈、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降温,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避免冻伤。一般保持体表温度30℃至33℃为宜。

5.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呕吐等症状,应注意清理口腔内异物,禁止喂水,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窒息。此类重度中暑患者立即协助拨打120送医院急救。


温馨提示:中医三伏天防暑


01

防暑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建议:户外活动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12时至下午3时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02

防寒气

夏季不仅是防暑,防寒同样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面对炎炎夏日,人们有了空调、冰箱等“避暑神器”,吹空调纳凉,吃冷饮无度,时间长了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以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胃肠不适、腹痛腹泻等为主要症状,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较弱的人群要尤为当心。

建议:夏季饮食不应过度贪凉,要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做到不挑食不偏食。无论是使用空调还是电扇,都应有所节制,温度不应过低,最好将其控制在26℃左右,而且不能直吹头部。


推荐阅读

 青岛市总工会主席张建刚一行到新区调研

● 青岛西海岸新区总工会:贴心培训为职工就业注入新动能

● 青岛西海岸新区总工会举办“喜迎党的二十大 基层工会干部技能竞赛”

● 公益广告 |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系列公益广告

青岛西海岸新区总工会

审核:丁守芬

编辑:殷世山

投稿信箱 : gh85172269@163.com

联系电话:0532-85172269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